划分重点产业空间布局、明确重点任务……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珠海这项规划印发!
近日,
珠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
《珠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中明确了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
对重点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了详细划分,
对重点任务作出部署
……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
新能源
▼向上滑动查看
发展重点
硅能。打造从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配套系统及核心装备全链条。大力发展大尺寸超薄片先进切割技术和工艺,鼓励技术成熟的PERC(发射极和背面钝化)、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HJT(异质结)、IBC(交叉指式背接触)等电池规模化生产,积极布局大尺寸硅片电池、高效薄膜电池等技术和企业,促进多种新型高效电池共同发展。发展半片、双面、拼片、叠瓦、多主栅组件,积极布局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和基于N型电池技术的高效组件产品及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大力发展高效智能光伏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等智能装备,及适应光储融合、光伏制氢等光储一体化、光氢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支持发展适用于新能源应用领域的系统集成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及光伏辅材制造环节。
储能。瞄准在100kW-100MW量级,建立以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研发制造为主,钠硫储能电池和液流储能电池试验与科研产业化为辅的集聚区。瞄准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结合省内能源特点,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优化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电源要素,推进省级、市级和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角度提供补充储能的系统方案。择机布局制氢、加氢及氢燃料电池等氢能产业链条。
智能电网。针对智能电网配电成套设备,重点发展智能变压器、智能变电器监控系统、智能配电开关、智能组件等,加大设备相关技术研发,主要包括柔性输变电技术、高效配电变压器技术,实现配电网络自动化。针对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重点发展智能断路器、智能控制电器、自动转换开关、智能计量仪器等,发展用户端系统解决方案、智能运维技术,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升用户服务质量。针对电力信息通信设备,围绕电网安全运行的信息通信设备,重点发展电力线载波设备、数字移动及无线接入设备等,同时发展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在线监控技术,实现电网调度控制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
新能源汽车。围绕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高附加值、高技术环节,重点发展正极材料、电芯、电源管理系统、锂电池PACK组装等环节,提升动力电池产业层级。在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方面,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整车制造,发展公交客车、小型客车等多种车型,重点突破纯电动、串联混合动力、并联混合动力、混联混合动力等关键技术,同时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择机布局。择机布局氢能商用车。
发展路径
近期:在硅能领域,加快布局光伏组件项目,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和横向配套,有效构建硅能产业生态体系。重点谋划储能、微电网、新能源整车等对产业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并在液流储能、高效制氢等革命性技术方面寻求突破。加快新能源整车项目引进,补齐新能源产业终端环节。积极关注“钙钛矿”等能够突破光电效率瓶颈的新技术运用,以革命性技术引领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建成在全国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中远期:从新能源电力系统集成入手,做强存量,引进增量,形成光储一体化、光氢一体系统产业集群。其中,依托本地企业,与国内外领军企业加强沟通接洽,引进一批技术实力“专、精、特、新”骨干企业,建成一批系统集成集聚载体。在系统集成领域做大做强后,在本地推广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并进一步辐射省内乃至中西部地区用户,通过开拓区域应用市场的策略使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围绕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企业与氢能企业的合作联动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储能化应用,同时提升新能源整车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积极参与或举办行业峰会,提升影响力。
集成电路
▼向上滑动查看
发展重点
集成电路设计。围绕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网络通信、电力电子、移动智能终端等应用领域,重点突破存储芯片、处理器等高端通用芯片设计,大力支持射频芯片、传感器芯片、基带芯片、物联网智能硬件芯片、车规级芯片等专用芯片的开发设计。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研发企业、知识产权(IP)核设计及服务企业,支持针对重点领域的EDA工具/IP开发。
集成电路原材料。重点聚焦氮化镓、碳化硅、磷化铟等第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推动相关产品规模化生产。探索布局氟聚酰亚胺、高纯度化学试剂、高密度封装基板等材料研发生产。支持元器件相关关键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集成电路制造与封测。延伸产业链条,制造环节建立模拟及数模混合生产线,发展特色工艺,加强工艺创新,重点推进功率器件、存储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等产品制造;封测环节聚焦第三代和第四代封测,重点发力电力电子、汽车电子、存储芯片和家用电器用芯片等相关领域。
发展路径
近期:建立“芯”“机”互促发展模式,鼓励本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和试点示范项目。搭建与终端企业交流平台,促进合作,引导本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竞争力升级,提升营收规模超十亿元和超亿元的企业数量,促进本地氮化镓、碳化硅等原材料环节项目的研发与生产。积极参与或举办行业峰会,提升整体影响力,树立特色名片。加强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功率芯片、物联网智能硬件芯片、车规级芯片等产品设计企业和氮化镓、碳化硅等原材料企业的招引力度。
中远期:通过持续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建设。扶持建立集成电路人才培训机构,全面提升整体的创新氛围,促进资源集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择优招引工业控制、处理器、射频芯片、传感器芯片、基带芯片等设计环节企业,择机布局第三代第四代封测、模拟及数模混合生产线、功率器件、电源管理芯片等制造与封测环节,优选企业布局氟聚酰亚胺和高纯度化学试剂等原材料环节,进一步丰富本地产业链条。力争在十四五末期集成电路超十亿元企业超15家,超亿元企业超200家。
新一代信息技术
▼向上滑动查看
发展重点
高端电子元器件。以提升高端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和可靠为核心,重点布局电子线路板等领域,加速发展多层、HDI(高密)、FPC(柔性)电路板和IC载板。着力突破5G射频器件、功率半导体元器件、电声器件、激光器件、电子显示器件、光电器件、传感器等5G通讯及车载电子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
智能终端。加速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围绕高端打印设备,重点发展激光打印机研发制造,兼顾发展针式打印机和热敏打印机等特种打印机。围绕增材制造打印材料、3D打印设备及软件两大重点环节,重点发展光固化、激光选区烧结、熔融沉积成形等工艺装备,并重视产品在本地市场的推广与应用。推进计算机整机、外部设备及耗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强化协同攻关和适配合作。聚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围绕5G通信设备生态,重点发展“5G+工业互联网”、智慧家居、可穿戴设备。加快触控、体感、传感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提升终端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和扩展现实(XR)、裸眼3D等沉浸式体验设备。
软件与信息服务。聚焦“软件产品+信息服务”的发展路径,以信息安全和工业软件为重点抓手,强化行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优先发展信息安全、工业软件、特色行业应用软件(含嵌入式应用软件)、数字内容、大数据、高端信息咨询等细分领域,形成核心技术支撑、融合应用推动、行业特色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信息安全产业方面,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对接,重点发展防火墙、威胁管理平台、行为监控等网络与边界安全软件;风险评估、安全测试等评测软件;大数据脱敏、商用密码等数据安全软件,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研发漏洞挖掘、入侵检测等工控安全管理软件。
工业软件方面,立足珠海制造业优势,推动工业软件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汽车、家电等重点工业行业的广泛应用。重点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程(CAE)、辅助制造(CAM)、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
应用软件方面,着力培育一批在交通物流、健康医疗、金融财税、企业管理、通信等领域应用软件企业,打造行业应用软件标杆。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相关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鼓励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通用基础软件,推进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环节的突破,建立自主可控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和服务生态。
数字创意。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创意企业,基本形成以游戏动漫、演艺娱乐和数字会展等为代表的数字创意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会展赋能,筹建具有影响力的线上会展平台,形成上下游贯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会展经济生态圈。
发展路径
近期:加大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构建高端打印设备和PCB行业完整产业链,加强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功率芯片、物联网智能硬件、车载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等企业的招引力度,形成产业集群。建立“芯”“机”互促发展模式,搭建芯片设计、制造与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企业交流平台,打通全市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关键电子器件等前端、终端环节到智能家电、打印设备、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涵盖产品设计、材料、关键器件、设备制造等环节的全生态创新体系。增强高端打印设备自主创新实力与创新资源链接实力,快速突破核心瓶颈,加快打印机整机产品的自主化与产业化,加快打印机整机芯片和耗材芯片的本地化设计与制造。增强珠海本地打印机产业知名度,重点推动本地新型打印机品牌树立,同时围绕珠海“世界打印耗材之都”建立国际化会展服务平台。
中远期:集中资源引进若干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带动汽车电子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与本地集成电路、高端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企业形成生态协同发展态势。优化“芯”“机”互促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数字化服务商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全国打印机行业创新平台,提供行业信息服务,开展打印机行业工业电商专项,进一步巩固国内打印机行业影响力。围绕工业互联网和元宇宙技术体系,重点布局下一代算力平台、未来智能交互终端、新兴数字创作工具、多元数字内容产品,推动“算、端、创、用”协同发展,推动工业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创意等技术与智能终端产品深入融合,形成技术和产品谱系。
生物医药与健康
▼向上滑动查看
发展重点
化学药及原料药。重点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创新药物,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新药,发展化学原料制造,巩固本地抗生素类、消化道类、心血管疾病类和精神神经类等药物的市场竞争力。
生物药。重点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加快抗体偶联合、药物、双功能抗体等新型抗体的研发制造,以及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重组蛋白质药物研发制造,同时重点发展针对高致病性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登革热、结核、艾滋病、埃博拉、寨卡、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的疫苗。
中医药。重点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消化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的中药新药,研发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支持研究新型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和技术,鼓励开展中药配方颗粒攻关,探索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共享和研发转化。进一步挖掘中药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潜力,推进中药精深加工衍生产品研发生产。加快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医疗器械。围绕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医用检查检验仪器,重点发展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推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等体外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产业化,同时探索基于中医学理论的医疗器械研发。同时,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技术融合,重点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医疗服务机器人,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拓展增值服务。
智慧医疗。积极开发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养生服务,提供包括休闲、娱乐、餐饮、保健、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医疗服务。建设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物联平台,全域覆盖医疗服务平台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继续深化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互联对接,针对海量疾病症状和治疗记录构建的疾病数据平台,为后续针对性疾病治疗、康养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中远期争取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落地。
发展路径
近期:加强区域与产业互促融合模式,建立生物医药领域的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打造以澳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区域合作模式,形成以广州、深圳、北京、上海为主的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创新资源链接与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以澳门等地为主的中成药创新研发合作平台,以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为主智慧医疗合作平台。重点加强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的研发制造,加强智慧医疗相关网络基础设施与数据中心建设,开展智慧医疗、医疗器械领域的招商引资。加强本地高校完善生物医药领域专业,扩大招生力度,建立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提升本地生物医药领域人才供给能力。
中远期:进一步深化区域与产业互促融合模式,大幅提升生物医药科研成果在本地的产业化数量。重点加强智慧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建立促进养老服务、药物研发、精准医疗等,加强医疗器械与智慧医疗领域协同发展,建立互促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移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健康云平台等新型应用服务,发展健康管理、辅助诊断、在线诊疗和预约等新模式,通过智能化新模式的打造,吸引国内外医疗机构、健康综合管理机构的入驻,达到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聚集效应。积极参与或举办行业峰会,提升整体影响力。
智能家电
▼向上滑动查看
发展重点
智能节能型电器。关注消费升级带来的产品智能化与高端化需求,注重智慧家居、智慧康养等细分市场,重点发展智能变频分体机、直流变频空调及商用中央空调,智能化、集成化厨房电器,全自动洗衣机、智能绿色冰箱及智能小家电;环保型灶具、整体厨房等厨房家电,智能全自动洗衣机、智能绿色冰箱,以及智能家用按摩椅、智慧浴缸、智能健康秤等家用电器。
智能软/硬件。积极拓展智能家居领域,在智能软件方面,围绕家庭内部灯光、电器、窗帘、安防、监控,门禁等智能控制与远程监控的应用场景,重点发展智能控制软件和智能家居云平台。在智能硬件方面,重点关注无线通信模块、传感器和智能芯片领域,赋能传统家电产业,引导其打造聚焦智能化升级的延伸链。
配套服务。一是积极打造智能家电领域的垂直电商,升级传统家电销售营销模式,加强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优秀电子商务企业间交流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平台的电子商务合作发展模式。二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工业电商建立供应链电子商务,加快产需对接,引导传统家电线下配套体系向线上线下互促模式转变,提升配套需求对接效率,构建网络化、规范化和定制化的可追溯物流体系。三是拓展在线直播、直采平台、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帮助中小型企业降低成本、扩大订单规模、满足融资需求,全面赋能特色家电中小型企业。
发展路径
近期:建立智能家电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家电产业在产品智能化与销售渠道的线上化升级,建立“芯”“机”互促模式,加强智能家电领域与集成电路的互促协同发展。重点推进智能节能型电器和配套服务领域的发展,加强空调、家电、冰箱、洗衣机以及小家电产品的智能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同时重点拓展电子商务等在线销售模式,形成开放多元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强化对现有创新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搭建智能家电技术创新中心,设计中心、云平台、电子商务、会展贸易等专业性创新平台,着力将珠海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和产业链中心。
中远期:以工业电商促进集群化发展,做强做大产业规模。优化智能家电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模式以及“芯”“机”互促发展模式,拓展交流广度、合作领域和产品深度。以本地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工业电商,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可追溯和定制化,降低配套成本,提升配套效率,促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积极关注行业动态,加强智能软/硬件企业招商,重点围绕智能控制软件、智能家居云平台、无线通信模块、传感器和智能芯片等领域,增加配套领域的特色企业集聚,强化本地根植性。
精细化工
▼向上滑动查看
发展重点
先进基础材料。依托珠海市化工产业基础,围绕传统化工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高性能树脂及塑料、合成纤维、高性能助剂及化学品,大力支持可降解塑料、UV树脂、电子级树脂、食品级和医用级塑料等产品布局。
关键战略材料。一是新能源材料,围绕珠海市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能源市场需求,打造锂电隔膜、锂电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铝塑膜等锂电材料集群,支持光伏企业与材料企业联合开发纳米导电材料等光伏材料产品。二是电子化学材料,以电子、新基建等下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珠海本地产业及市场基础,重点布局PPB级和PPT级高纯试剂和电子特气、DUV和EUV级光刻胶、封装胶、高性能专用树脂、TFT液晶材料、OLED照明/显示用发光材料、正负极材料、新型隔膜、电解液、导电涂料、覆铜板材及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等。三是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布局医用植介入材料、医用耗材等生物医用材料,加大对龙头企业研发环节的扶持,精准布局血液净化材料、组织功能修复材料、骨科材料等医用植入材料,把握新冠疫情为医用材料带来的发展窗口,加快布局医用卫生材料、口腔科耗材、血液净化耗材等高分子医用耗材领域。四是轻量化复合材料,依托珠海市航空航天与汽车对轻量化材料的需求,重点布局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加强与国内龙头企业和知名高校的合作,精准突破材料复合环节技术瓶颈,全面提升高性能复合材料供应能力。
前沿新材料。一是增材制造材料,把握增材制造材料短板痛点,围绕金属3D打印材料和高分子3D打印材料,推进增材制造数字化技术、软件控制、打印装置、材料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研发,延伸布局增材制造装备环节,形成上下游联动。二是纳米碳材料,重点布局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大纳米碳材料,加大对纳米碳材与先进基础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复合应用环节的支持,解决纳米碳材料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超材料,围绕军民融合,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前瞻布局超材料的研发与试产,加快超材料市场化进程。
日化美妆。创新发展生物提纯技术,加强在生物工程与制剂新技术、皮肤健康产业、天然来源功能性物质提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开展高品质原料、创新配方、高科技包材的研发和生产。大力发展新型代工,在原始设备生产商(OEM)、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原始品牌制造商(OBM)以及先进加工制造工艺方面,探索高质量发展新经验,壮大产业规模能级。推进化妆品柔性生产,引入消费者体验设计,推进化妆品领域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两网融合,开展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发展路径
近期:以“创新优化”为思路,依托珠海市化工产业等原料优势,针对先进基础材料领域,一是搭建先进化工材料联合研发平台和先进基础材料产学研基地,充分发挥珠海市外放型化工新材料企业优势,全面加强高性能树脂、塑料、纤维、助剂等化工新材料的产品开发,激活广东省化工和传统建材产业动力。二是加强对存量企业的评价和筛选,推动化工新材料大湾区的区域联动和传统建材转型升级,提升产品层级,优化珠海市新材料产业结构。三是化工园区管理机构编制化工园区产业规划,优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行业规划和布局,提升化工园区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水平。
中远期:围绕产业集群建设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是推进新能源材料集群建设专项和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协同专项,以珠海市及大湾区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针对人才紧缺、技术转移与转化低效等问题,建设电子信息材料实训基地和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中心;二是推进生物医用材料创新赋能专项和轻量化复合材料市场激活专项,以全国生物医药、汽车和航空航天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针对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材料研发与应用环节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建设关键战略材料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针对前沿新材料的前瞻、战略性布局,建设增材制造研发中心和纳米碳材料研发孵化平台,突破前沿新材料市场化应用进程。打造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轻量化复合材料四大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在“十四五”末期,珠海市新材料超十亿元企业超30个,超亿元企业超200个。
高端装备制造
▼向上滑动查看
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建设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持续完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总装、配套、加工、服务协作等各环节。加快部、省、市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推动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建成军民融合海上试验场,鼓励企业开展无人船用高性能复合材料、远程和复杂多样化任务与信息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冠军型”无人船制造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的招引力度,打造无人船特色产业集聚区。
航空航天装备。建立国家级专业化航空研制基地(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省级航空产业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资源链接能力,激活民用航空产业潜力,培育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系统集成能力的民营企业,建设我国民用航空装备特色片区。依托金湾区航空产业园,推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新型通用飞机、无人机等产品批量生产,支持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和航空试飞设施建设。
卫星及应用。建设卫星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卫星应用基础设施和地面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卫星产业链的芯片、终端、关键元器件制造等环节。支持面向野外测绘、卫星遥感、无人设备采集等地理信息系统上游数据供应商发展。重点推动三维设计和建模仿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硬件集成服务等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支持基于开源软件的创新研发。
其他高端装备。加快布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大中修业务。全面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高端制造及传统支柱产业的示范应用,激活本地市场带动作用。引培一批应急救援、消防、安全生产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布局应急体验、培训、演练、搜救、医疗等方面的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加快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科技产业园区,集聚一批精密仪器设备“隐形冠军”企业。重点支持研发生产全自动大面积PECVD(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多槽制绒清洗设备、激光刻蚀机、干法刻蚀机、离子注入机、高精度丝网印刷机、高温烧结炉等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设备;大面积TCO(透明导电氧化物)导电玻璃镀膜设备、用于背电极制备的多靶位磁控溅射系统、大尺寸、超薄硅片多线切割机、自动分选机等硅片生产设备;以及各类高性能光伏电池与组件生产和检测测试仪器。鼓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能耗、高效率、智能化太阳能光伏重大装备产品制造及工艺技术研究,提升关键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成套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向上滑动查看
食品。强化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理念,重点发展精准营养,推动膳食营养向常规营养、个人营养和靶向营养等个性化营养干预领域延伸,开发药食同源物质等具有岭南特色的营养健康养生食品。积极引导现有产业向以绿色、原生态食材为主的产品,加快推进天然饮用水、酒精饮料、茶饮料、固体饮料、草本饮品、蛋白饮料、复合饮料、新产品研发生产。适度发展专用调味品、火锅调料等,鼓励开发无添加、低盐和有机等健康产品。加快发展新兴生物饲料等绿色高效饲料产品。支持“白蕉海鲈”“金湾黄立鱼”等品种为代表的本土优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预制菜产业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
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着力推进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低碳化、绿色化、高端化、终端化、成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发展具有品牌效应的精密模具制造、特种金属、关键机械基础零部件、新型焊接材料、高端管板材等产品,以适应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部件研发和制造;拓展通用设备制造、模具等关联制造业发展。
纺织服装。重点向高端面料、时尚设计、柔性制造、定制化生产和产业电商转型,通过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文创赋能、数字赋能工程,推动行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环节。
重点产业空间布局
总体布局
▼向上滑动查看
根据珠海市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布局现状以及要素资源禀赋,按照“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思路,构建“一带、一极、多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框架,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一带:香洲区、高新区、金湾区
重点依托香洲区、高新区和金湾区(三灶科技工业园、联港工业区),围绕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医药制造、高端打印设备、航空航天、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智能节能型电器、智能软/硬件等领域,完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产业与生态融合,提升国际合作范围,形成珠海市融合发展的示范湾区。同时,推动深加工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形成珠海先进制造领域创新要素集聚和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极点,促进澳门先进制造领域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重点围绕集成电路、新一代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生态建设,打造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在制造业领域应用示范项目。发展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载体,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
多支撑:斗门区、鹤洲新区(筹)
重点依托斗门区(富山工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金湾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鹤洲新区(筹),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强化产业基础,做细资源配置,做大珠海市制造业量能,形成珠海市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规模跃升的核心支撑区。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农副食品加工。
产业布局
▼向上滑动查看
新能源
新能源产业以金湾区为主导,以香洲区、高新区、斗门区为辅助进行产业布局。
集成电路
珠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以高新区为主,香洲区、斗门区和金湾区为辅。
新一代信息技术
珠海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以斗门区和金湾区为主,高新区、香洲区为辅。
生物医药与健康
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建议以金湾区为主导,以香洲区、高新区为辅助进行产业布局,同时增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珠澳中医药合作特色园区。
精细化工
珠海市精细化工产业布局以金湾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香洲区和富山工业园为辅。
高端装备
珠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布局建议以金湾区为主导,以高新区、斗门区等为辅助进行产业布局。
智能家电
珠海市智能家电产业布局以香洲区为主导,以高新区和金湾区为辅助进行产业布局。
食品
食品产业方面,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金湾区、斗门区为主导,以香洲区和高新区为辅助进行产业布局。
重点任务
实施聚核强链工程,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地
▼向上滑动查看
强化项目投资牵引,提升产业能级量级
牢固树立以项目为核心的发展理念。
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招商机制,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项目落地决策机制,探索组建市级产业投资集团,同时有效发挥珠海基金等政府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以投促引”不断加大战略性产业投资力度。
实施“大数据”招商、顾问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新模式,引进一批标杆性企业和引擎性项目。
“十四五”期间,力争落地亿元以上制造业重点项目不少于505个,工业投资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增量倍翻。
完善“以评促招”“以评促保”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土地、资金、能耗等资源要素向重大产业项目集聚。
建立项目快速落地机制,推行“带方案出让”“容缺动工”改革,力促项目快速签约、快速落地、快速建设。
提高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力度,探索“企业自筹+银行融资+政府奖补”的“政银企”高度协同项目推进模式,重点推进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和工业机器人等应用,加快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
鼓励企业增资扩产。
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队,铸强产业链支柱节点
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完善资源向优质企业精准聚焦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在关键领域和核心节点实施战略性攻关,以细分领域国内排名首位为目标,争取每年新增2-3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十四五”期间培育2-3家国家级产业链领航企业或链主企业。
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定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工具包,运用好“创客广东”“众创杯”“科创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争取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倍翻。
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对新升规制造业企业给予奖励,力争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
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提升产业基础再造能力
积极对接国家政策,编制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攻关目录,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引导我市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艺和技术研发机构等有机结合,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解决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发展瓶颈。
组织实施重点基础产品和技术应用推广计划,通过保险、风险补偿等措施,支持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搭建产业配套信息对接平台,定期整理公布产业配套需求目录,建立健全产业配套沟通交流机制。
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鼓励大型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合攻关,突破关键配套产品,提升系统集成应用和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
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本地中小企业做专做强,积极引进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努力培育若干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圈。
实施载体提升工程,打造高能级高承载力的现代产业园区
▼向上滑动查看
迅速拓展产业用地空间
加大工业用地“熟地”储备力度,在高水平规划的基础上,推动各园区完成园区基础配套条件,每年储备工业用地“熟地”不少于2500亩,满足重大招商项目落户的基本空间需求。
大力推动连片产业用地开发,力争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
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多种方式盘活低效用地。细化低效工业用地认定标准,推动老旧厂房加快交易、转让。
出台土地收购补偿政策,明确工业用地收储程序及收储价格标准,支持各园区建立闲置厂房转让、租赁的服务平台,开展闲置厂房的推介,鼓励市属、区属国有企业采用整体回购、分割收购等方式盘活低效存量用地。
鼓励回购土地用于建设标准厂房,以优惠租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落户。
从严落实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管控要求,严禁“工改居”“工改商”,严控“工改产”,鼓励“工改工”。
建立鼓励高效用地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以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等为主要指标的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结果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和产品聚集。
强化项目监管和协议履行监督,加大违约追责力度。
加大区域间土地资源协调力度,探索区域园区共建“飞地经济”新模式,引导土地空间资源优化利用,产业资源再分配。
完善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
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PPP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入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按照成本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吸引资本,多方位筹措资金,加快形成园区“投入-产出-收入”的可循环发展体系。力争每年园区建设投入不少于100亿元,5年不少于500亿元。
大力推进5.0产业新空间建设
建立和完善产业新空间建设运营管理机制,按照“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要求,加快打造一批吸引企业快速落地的产业新空间,提升我市产业载体配套和服务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导入,促进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4+3”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2024年底前,按照产业发展与项目引进需求,全市总体统筹、分步实施新建(改扩建)2000万平方米以上产业新空间,其中,新建1000万平方米以上,改扩建老旧低效厂房1000万平方米。2022年争取完成建设产业新空间500万平方米以上。
全面优化园区营商环境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精细化布局,高水平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一园一业、一园一策”的原则,编制园区公共基础设施清单,引导各园区加快配置医疗废物处置、污水处理、集中供冷供热等行业共性基础配套设施,推动产业园区设立专业实验室和检测站,完善具有行业服务能力的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特高压产品检测、动力电池检测、打印耗材质量检测等共性平台的服务功能,加快推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要素整合,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充分发挥珠海大数据中心作用,促进数据融合共享和利用。
鼓励园区围绕“做优政府服务、做强产业服务、搭好平台服务”的要求,针对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性诉求,为企业量身定制“落地服务包”“人力服务包”“金融服务包”“环保服务包”等模块化服务包,配备专职服务人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打造制造业创新高地
▼向上滑动查看
健全产业创新载体,搭建产业创新平台体系
聚焦区块链、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空天海洋、生命健康等科学领域,争取国家战略布局和支持政策,谋划引进1-2个具有靶向性、聚焦性科技基础设施,携手港澳力争新一轮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珠海。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设立研发机构,深化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在智能家电、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及交流,共建高水平创新研发机构,力争到2025年,在智能家电、第三代半导体和高端打印设备领域创建若干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电池及动力驱动系统质检中心、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一批公共平台载体建设,落实“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采取竞争择优方式遴选项目,以事前立项的形式资助本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人员,在广东省重点学科领域内自主选题、自由探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
积极争取承接一批具有前瞻性及战略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攻克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突破。
深化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联合港澳在珠共建科研机构、研究生院、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载体,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际院士谷、香港大学珠海研究生院、UIC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推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科研携手攻关。
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动高校入园、研发机构入园,支持本市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所在产业集聚区就近建设一批从事中试试验、技术集成、成果熟化、工程化的孵化基地,形成环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区。
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支持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计划项目,探索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
鼓励企业通过购买专利、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开展技术咨询等途径开发利用科技成果。
探索成立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搭建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交流合作平台。
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推动工业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
▼向上滑动查看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
在行业龙头企业层面,制定“一企一策”集成应用创新扶持方案,加快推动工业设备上网上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全要素数据采集与集成应用,促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流程优化升级。
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将数字化转型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向行业企业辐射推广,围绕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等重点环节,着力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标杆示范、5G全连接工厂标杆示范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普及
分行业制定中小型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产品目录,鼓励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融入产业链供应链,组织协同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第三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供需对接,加快低成本、模块化、快部署的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全行业链式升级。
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联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打造深度融合行业知识经验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梳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发掘一批优质应用产品和优秀应用案例予以全面推广。
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
支持“链主”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基于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
优化产业链结构与空间布局,以园区为单位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加快构建企业、行业、区域级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构建高效协同、安全稳定、自主可控并富有弹性和韧性的新型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提速高速宽带网络和网络平台建设。超前布局5G网络基础设施和5G场景应用,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市区域5G网络深度覆盖,筑牢适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可靠、广覆盖、大连接、低时延需求的网络基础。
加快推动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珠海市大数据中心、广东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数字化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打造5G示范园区。选取智慧产业园、三溪科创小镇等园区开展试点,加快产业园区5G网络、物联网、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部署。
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进行内部网络IP化、光网化、无线化、扁平化和柔性化改造。
实施质量安全工程,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
▼向上滑动查看
推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高位,持续增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群众性质量创新活动,推动质量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完善制造业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申报“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国驰名商标”、各级政府质量奖等荣誉。
培育中国(珠海)国际办公设备及耗材展览会、亚洲通用航空展、“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高峰论坛等专业品牌展会,通过需求匹配、品牌传播、市场拓展与信息共享赋能制造业转型。
充分开发线上宣传平台,发布珠海特色品牌和各地各单位品牌建设成果。
探索设立珠海工业品牌节,积极邀请企业展示最新品牌产品成果。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设立国际品牌宣贯小组,为企业提供商标等知识产权国际化相关专业咨询服务。
支持企业以技术入股、兼并收购、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吸收合并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组织全市具有出口实绩的外向型企业参与国际知名展会,加强海外资源对接,加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力度,助力珠海企业走出去。
优化提升工业产业标准化与设计水平
加快构建新兴产业标准体系,推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标准化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标准、产业化三同步。
支持智能家电、高端打印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等有实力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提高行业话语权。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持续认定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等荣誉资质。
依托珠海国际设计周、“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工业设计企业,推动珠澳设计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珠海设计中心加快打造珠海市工业设计公共服务网络,加强质量基础设施(NQI)融合发展,试点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面向制造业企业提供设计工具、计量测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位的服务。
推进标准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计划和标准领航工程,提升珠海标准国际化水平。
建设安全生产生态体系
大力推进企业消防安全和环保整治,坚决关闭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低端企业,大力压减安全风险高、管控难度大的企业,减少风险存量。
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深化“科技强安”,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探索建立高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警信息系统。
加强风险因素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预案、法制、体制和机制,抓好应急演练、事故应急处置。
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订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协助有关部门、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单位自救、区域互救、政府救援的应急救援体系。
实施两业融合工程,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向上滑动查看
培育两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促进供应链、研发设计服务、金融服务等和制造业创新融合。围绕供应链,支持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配套企业为基础的供应链联盟;鼓励企业建设智能物流管理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物流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物流管理能力;组织开展供应商管理库存服务试点,引导供应链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辅料、备品、备件等进行供应和库存管理。
围绕研发设计服务,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研发,开展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和原型开发等服务,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服务转型。
支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宽供应链成员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商业模式,开发更加适合制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推动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共享制造平台,依托自身的渠道、信息、产能、供应链优势,为同行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全流程支撑服务,构建行业生态。
支持制造业企业向柔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业务延伸,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
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布局制造业重构
▼向上滑动查看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打造绿色工厂。围绕“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原则,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争创一批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
持续落实“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推动清洁生产自愿审核,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和绿色建筑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
着重发展绿色园区。以园区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基础,以产业集聚、产业生态化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供气供热、污染集中处理等工程项目,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争取“十四五”期间再争创一批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与绿色园区。
着力打造绿色供应链。遴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代表性强、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引导生态设计和循环经济要素纳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绿色采购、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供应商管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行为转变,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格局。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六盘账”工作机制,加强项目准入用能审核,大力发展低能耗、高能效、节水节地的优质制造业项目。
大力推动工业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
面向新能源汽车、打印设备、医疗器械等领域,推广高效无损拆解、绿色清洗、毛坯快速智能检测等技术,培育一批再制造企业。
在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
实施协同融通工程,服务双循环新格局
▼向上滑动查看
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
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积极融入大湾区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分工协作体制,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主动对接,挖掘产业合作节点,打造体系完备、合作有序的城市群产业链、技术扩散链和市场分工链。
积极配合全省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布局,规划建设好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区等建设,围绕加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的区域协作,形成区域配套大循环。
着重推进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封关验收,建设拉美保税物流枢纽,做好全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工作,探索建设优质外向型供应链生态,促进产业集聚。
推动企业做好内外双开放双衔接
引导企业运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内,推动企业依托本地产业优势,提升国产化芯片、核心装备、关键新材料等高技术、高品质、高价值产品供给能力,积极融入全国整机、装备、材料、零部件供应链;
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适合现代消费习惯、消费理念、消费偏好的新产品,探索新服务和新模式。
对外,加强对重点国别、重点领域发展趋势跟踪及分析,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以及重点国别市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引导企业以营销网络、兼并收购、对外承包工程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发现比较优势和短板,突破自身发展瓶颈。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依托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1+2”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全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着力解决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形成各部门有效分工、协调统一的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规划》与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发展工作的对接,强化与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及其他“十四五”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强对重点产业及配套资源的跟踪分析与重点工作督导。
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利用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的智力资源,联动各方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动制度创新
▼向上滑动查看
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重点围绕创新资源跨境流动和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积极开展政策和制度创新,打造国际创新资源区域配置中心和新经济发源地。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持续清减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探索推动工业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向园区委托或下放,促进“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推动包容审慎监管,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环境。
提高商事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以数字政府为抓手,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大力推进“秒批”政务改革,提高涉企事务受理审批的办理效率。
创新企业服务方式与理念,创新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政企通”等数字化平台,依托数字技术,为企业提供便利化、简易化的政策服务,提高政策触达率。
加快中国(珠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全链条“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要素配置保障
▼向上滑动查看
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保持工业用地控制线范围内的总用地面积不得低于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0%,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不得低于工业用地控制线范围内的总用地面积的75%。
制定工业项目用地出让准入标准,对单位用地产出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达不到准入标准的,原则上不得拍地。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确保工业用地高效使用。
加强工业用地履约监管,加强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加大对制造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依托珠海市雄厚的高校资源,深化与港澳的教育协作,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多样化的合作办学模式,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共享开放高校群。
实施多维度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搭建跨区域人才交流平台,丰富访学与交换项目,探索三地学分、学历互认机制。
持续完善珠海市的人才流动的制度安排,包括高端人才落户以及住房保障等相关制度,打造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
强化财税金融支持,统筹相关专项资金,加强与澳门在投融资领域的合作,引导资金流向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领域;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做强政府引投产业基金,推广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联动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模式。
加大制造业用能保障,充分考虑珠海处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容阶段,依靠能效挖潜无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殊情况,积极加强对上沟通及衔接,在严控能耗强度的前提下,做好能耗总量的合理规划和适度保障,实现更合理的“碳达峰”路径。
加强规划实施落地
结合珠海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节点,定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积极协调统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重点任务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适时开展阶段性自查与评估。
及时总结规划实施成效和制造业产业或区域发展先进经验,对优秀案例、成功经验进行大力推广。
加强对珠海制造业重要地位和发展成果的宣传,大力弘扬珠海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营造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路线,
加速推进质量、效率、动力的多重革新,
为“十四五”时期
珠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